目 录
第一章 我国安全生产事故的现状与分析1
11 安全事故的回溯统计3
111 各类事故死亡人数总统计3
112 解放以来我国职业工伤事故统计3
113 解放以来我国煤矿事故统计3
114 火灾事故统计7
115 道路交通事故统计7
116 水运事故统计9
117 民航事故统计9
12 各类事故对比分析10
121 工矿企业事故对比分析10
122 矿山事故对比分析13
123 建筑事故现状分析16
124 职业危害现状分析17
125 道路交通事故的现状及分析20
126 民航安全事故方面21
13 安全生产事故趋势分析22
131 2020年各类事故死亡总量趋势分析22
132 2020年职业工伤事故死亡人数趋势分析22
14 我国安全生产事故现状的判断和问题分析24
141 我国安全生产事故基本判断24
142 存在的主要问题26
15 安全生产“五要素”及其关系29
16 科学把握我国安全生产发展战略的意义31第二章 安全文化发展战略33
21 发展历程及基础35
211 国际安全文化的提出35
212 安全文化的定义36
213 我国安全认识观和方法论的发展和进步37
22 发展现状及问题39
221 国际安全文化的发展状况39
222 安全文化在我国的发展40
223 我国公民安全素质状况分析41
23 发展目标46
24 发展对策48
241 发展建设安全文化的理论体系48
242 政府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48
243 社会公共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路及对策50
244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52第三章 安全法制发展战略55
31 发展历程及基础57
311 我国安全生产法规的发展进程57
312 我国安全生产法规体系现状59
32 发展现状及问题60
321 我国安全生产综合基础立法与国外的比较60
322 安全生产法制不健全和执法环境有待改善61
33 发展目标63
34 发展对策64
341 完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推动安全法制建设64
342 加强安全生产执法监管66
343 建立全面、全方位、多险种的保险体系66第四章 安全责任与监管发展战略71
41 发展历程及基础74
411 我国宏观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发展74
412 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发展及现状75
413 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标志性进步76
42 发展现状及问题77
421 安全生产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问题77
422 安全生产的执法、监督、监察、管理手段有待加强78
43 发展目标81
44 发展对策83
441 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83
442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国家安全生产运行机制85
443 改进政府监管方式88
444 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自律机制90
445 加强从业人员劳动保护维权机制91第五章 安全科技发展战略93
51 发展历程及基础95
511 安全生产科学理论的发展95
512 我国安全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志性成果96
513 安全生产管理科学的发展97
514 国外安全生产科技的发展99
52 发展现状及问题100
521 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的地位、作用远远未得到发挥100
522 我国安全生产科技与国外的主要差距102
523 我国安全生产科技需求104
53 发展目标105
54 发展对策108
541 加强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推进安全生产科技进步108
542 创造良好的安全科学技术发展平台110第六章 安全投入发展战略113
61 发展历程及基础116
611 事故经济损失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16
612 安全生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118
62 发展现状及问题120
621 我国安全生产支持保障条件的对比分析120
622 我国安全生产投入支持保障面临的问题及挑战121
63 发展目标124
64 发展对策126
641 把安全生产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体系之中126
642 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提高全社会安全生产投入水平127
643 加大国家和企业对安全生产的投入128
644 明确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的人员配备结构比例128
645 明确企业安全生产专项经费投入项目,实行安全专项经费
稽查制度130
646 建立国家安全生产隐患整改基金130
647 实行积极的国家财政、金融、税收扶持政策131
648 推行安全生产国家投入的公益化政策132
649 建设安全社区,构筑城市安全生产保障屏障132附录 我国安全生产发展战略目标135
参考文献139
序
安全生产以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基本目标,是“以人为本”科学内涵的重要体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落实,是政府“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安全生产是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生产经营单位实现经济效益的前提和保障,是从业人员最大的福利,关系到社会安定和谐,关系到人民安康幸福。重视和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还是对国家、社会和家庭,都是事关重大的问题。安全生产对于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现实和重要的意义。
安全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将安全寓于生产、管理和科技进步之中,要注意克服体制机制的弊端,注重源头治理,实现本质安全。要结合中国国情研究解决安全生产问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是一个正在工业化的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安全生产带来挑战。我们不能重复走其他国家的老路,要发挥体制机制的优势和科技进步的后发优势,缩短事故易发期。安全生产状况还与一些深层次原因有关,如增长方式落后、行业管理薄弱、安全历史欠账严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等。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研究安全生产的深层次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更要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
在中央决定我到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任职后的几天内,我再次学习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指示,回顾总结了多年来的体会,提出了安全生产的“五要素”。我想我们的职责就是在不同的岗位上,推进安全生产“五要素”到位,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的好转。
一是安全文化,即安全意识。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安全常识,强化全社会的安全意识,强化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领导干部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刻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要切实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行业和企业要确立具有自己特色的安全生产管理原则,落实各种事故防范预案。加强职工安全培训,确立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的安全生产理念。安全是企业和社会永恒的主题,永远是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真正做到警钟长鸣,居安思危,言危思进,常抓不懈。
二是安全法制。《安全生产法》已经于2002年颁布实施,要广为宣传,深入人心。要健全《安全生产法》的配套法规和安全标准,行业、企业要结合实际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要将那些被实践证明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上升为制度和法规。逐步建立健全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用法律法规来规范政府、企业、职工和公民的安全行为,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纠,体现安全监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安全第一”的思想观念真正落实到日常生产生活中。
三是安全责任。责任心是安全生产的灵魂。企业是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企业法定代表人、企业“一把手”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职责,要制定和完善企业安全生产方针和制度,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治理安全生产重大隐患,保障发展规划和新项目的安全“三同时”。各级政府是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主体,要切实落实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出资人机构的监管责任,要科学界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综合监管职能,要建立严格而科学合理的安全生产问责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深刻吸取事故教训。
四是安全科技。安全是企业管理、科技进步的综合反映,安全需要科技的支撑,实现科技兴安。企业要采用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组织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开发。国家要积极组织重大安全技术攻关,如煤与瓦斯突出、华北奥灰水患、静电危害、高压油气井喷等重大安全技术,研究制定行业安全技术标准、规范。积极开展国际安全技术交流,努力提高我国安全生产技术水平。
五是安全投入。安全需要投入,安全生产要付出成本,设备老化、安全设施缺失是安全的心腹之患,隐患不除,永无宁日。要解决历史欠账,消除不安全隐患,加快安全技术改造,需要解决资金渠道,建立企业、地方、国家多渠道的安全投资机制。企业是安全投资主体,要按规定从成本中列支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加强财务审计,确保专款专用。国家和地方要支持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要制定源头治本的经济政策,并严格依法执行。
我国当前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安全生产任务艰巨,安全生产监管任重道远,安全生产需要全社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安全生产是神圣的事业,我们应该主动为党和国家分忧、为人民分忧。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恪尽职守,殚精竭虑,积极承担起极具挑战性、探索性和风险性的工作。在现有的基础上,勇于实践,真抓实干,遏止重特大事故,减少人员伤亡,努力实现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的好转,为开创职工安全健康、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的新局面努力奋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罗云教授,凭借他多年的研究成果和理论造诣,对安全生产“五要素”做了深刻的阐述,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前提和安全生产的现状,提出了许多颇为有益的见解,感谢作者“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情怀,希望本书能有助于读者增进对安全生产内涵的理解。
本书围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推动的安全生产“五要素”工作展开论述,讲述了中国安全生产的发展战略。第一章对我国目前的安全生产形势及现状做了简要系统的分析。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对每个要素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及问题、发展目标、发展对策进行详细论述。
本书可作为各级政府领导及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各级管理者及安全工作者、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理解安全生产“五要素”及推动实施安全生产“五要素”的参考书。